作為第十二期專題《質性研究法理論與實作對話》的主編,對於讀者熱烈的回饋,我們深感意外與興奮,尤其是林耀盛教授、顧瑜君教授、蔡敏玲教授與張維安教授精細、專業與深入的回應文,使我們心中產生由衷的敬佩與謝意!相信經由這樣的深刻對話,對於作者、讀者與台灣相關學術領域的成熟發展都有莫大的意義與貢獻!當然,專題主編本身也從本期出刊到讀者回應的過程獲得許多寶貴的學習,而這應歸功於劉兆明與丁興祥兩位教授盛情的邀約與創意安排,我們也在此敬謹表達萬分謝意!至於從本期讀者的回應文內容方面所激盪、醞釀出的學術議題,我們基於種種因素來不及在此提出淺見,但相信仍會尋找其他機會繼續參與學習與討論,最後我們深深贊同林耀盛教授文中的一段話,希望就借用此段文字來表達編輯本專題的初衷與信念:「Foucault認為『啟蒙時代至今和我們上有一絲牽絆的線索,並非我們對啟蒙運動教條主旨的堅定信實,而是一種態度的永恆復甦--那就是對我們置身的歷史年代,保持永恆地批判的一種哲學時代精神(ethos)。』或許,這是我們匿棲多元研究典範處境該具的根本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