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我稍稍失去了迂迴委婉的耐性。我想,有時候直說的確有它的必要性。基於對瞭解幼兒與幼兒文化這件大事的關切,我想對陳淑芳教授在《應用心理研究》第12期刊出的文章〈一群「實習幼兒」的短期就學經驗:另類教育實習方式和方法省思〉,「再度」提出回應。這篇論文的前身曾於2001年3月25日發表於「眾聲喧譁『質性研究法理論與實作對話』國際學術研討會」,當時我擔任該會議論文的回應人,也寫了書面意見--〈導演偽裝的雙重弔詭:「一群實習『幼兒』的短期就學經驗」引發的疑惑〉。陳教授在刊於《應用心理研究》的論文(以下簡稱期刊版)中對於我這項意見的引述有兩處,一是:「有人則擔心會不會造成學生與幼兒在現實生活中更大的距離」,二是其後對這項說明的註釋:「蔡敏玲教授擔任本論文之回應人,提出扮幼兒的可能負面效應」。可見那個「有人」是指我。不過,這樣的引述與我的原意已有差距,沒有參加會議的讀者可能弄不清楚我到底在憂慮些什麼,我必須澄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