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居家靜脈營養即是在家中利用一中心靜脈導管,以提供足夠的營養給予病患。這種形式的營養提供最早是在1970年,在美國華盛頓大學首先發展出來。最早使用此種方法以獲得營養的病人是患有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或有 短腸症的病人。發展這種方法的目的即是為了提供病人一種更正常,更社會化的生活型態,不必為了靜脈營養而必須長期住院,脫離正常的社會生活。在過去將近30年的宣傳與進步,目前使用的情形日益普及,以台大醫院為例,從民國七十六年開始成立靜脈營養小組,大約隨時保持有十餘位病人在使用,其中兒科病人(包括小兒內科與小兒外科)約為六至七成。兒科腸胃營養專科醫師訓練課程與考試資格中也明定必須參與照料此類病患及熟悉此項技術。這項方法可使病人僅在夜間使用靜脈輸液,白天仍可自由活動,生活型態更接近常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