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在各歐美國家都面臨醫療費用不斷成長的壓力下,在台灣也是如此(圖1)。阿滋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 AD)的治療凸顯了當今醫學面臨的幾個兩難的困境,尤其是對臨床老年醫學專家而言,這已經不只是治療目標與經濟現實之間的平衡而已,新的治療發展衍生出新的問題:對病患的效益真的能夠補償治療之花費嗎?藥物經濟學已經成為醫藥界的新寵,它可利用經濟學的觀念來評估在合理的費用之下如何選擇最大的治療方法。到現在為止,AD無法根治亦無良方,目前被廣泛接受並使用在AD之治療藥物是膽鹼酯酶抑制(Cholinesterase Inhibitors, ChE-Is),主要的治療結果是延緩AD病程症狀的進展、維持或增進輕~中度病患之三大症狀領域:認知功能 (Cognition)、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ADL)、改善病患精神行為(Behaviour)紊亂並減少抗精神病藥物的使用;此外,還有延緩護理之家的安置和生活品質(QOL)提昇。但這些藥物的費用是否真的能被療效的利益所涵蓋? 由於膽鹼酯酶抑制劑對病人的壽命並無延長的效果,這就是為什麼在所有AD藥物經濟研究中都假定,延緩疾病惡化亦即意謂著病患在輕〜中度失智狀態的時間較多,則病患在較嚴重疾病狀態的時間就減少,一般而言疾病越嚴重,期間的看護費用及醫療費用越大,所花費的成本也越大。故若能延後疾病進行到較重度情況應可減少其花費而得到成本效益的結果。本文的目的是藉助討論藥物經濟學的基本概念,希望讀者藉此概念更了解不同疾病的成本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