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院門牆裡鑽研學術理論的教授們,在學術生涯中可能因為某些因緣際會,至業界擔任顧問的角色。在實務界身經百戰且歷練過高階主管的職場老將們,在解甲歸田之後,也可能會轉任顧問的角色。不論是來自學術界或實務界的顧問專家,當他們結束每一次的顧問工作時,可能鮮少有機會去探索「顧問究竟是什麼?」的議題,更遑論去思考這次的顧問經驗對他們的意義究竟何在。本期應用心理學研究以「顧問關係與諮詢動力」為主題,每篇論文的作者皆對自己的顧問經驗做了深切的反思。鄔榮霖、王思峰、劉兆明〈2007〉的〈初階顧問介入歷程的行動研究〉,讓人體會到作者初次擔任顧問角色的焦慮。李志鴻與劉兆明〈2007〉的〈臨床探究下的組織文化:以一個學生營隊的介入歷程為例〉,讓讀者看到作者以顧問角色介入一個具有既定組織文化的學生團隊後,在反覆解凍-抗拒的過程中這個團隊所產生的變化,以及作者對自身立場採取與價值涉入的反思。黃鴻程、劉兆明、及王思峰〈2007〉的〈企業顧問的認識架構與實踐歷程:雙重考量模式及組織劇碼詮釋〉,顧問關係的時間軸拉長到八年,在「三進兩出」的顧問歷程中,讓人同時看到身為顧問的作者以及身為案主的老闆在這段歲月中的心境變化與成長。對筆者而言,這是相當有趣的閱讀經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