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韜為中國近代化運動改革先驅,1862年因上書太平天國事件遭清廷通緝,流亡海外22年。1867-1870年,他接受英華書院院長理雅各邀請,赴歐協助譯書,此趟歐陸之旅,為中國文化知識菁英第一次以自由身份對歐洲的實地考察,別具開創意義。在旅行途中,王韜體驗了大量西方物質文明的劇烈衝擊,旅行相關記錄《漫遊隨錄》卻於遊歐後約20年(1887年)方於上海《申報》館發行的《點石齋畫報》上連載刊出。這部遊記除了記錄歐遊見聞外,也描述了歐遊以前的江南之行與上海、香港旅居生活。面對舊有知識體系無法盡述的新奇物質文明,王韜以大量傳統中國意象堆疊出迷離模糊的新物質樣貌,此種認知框架也消解掉物質本身的異國色彩,「光怪陸離,難于逼視」的抽象感嘆是他另一種慣用的詮釋手法,兩種書寫習慣的結合,使得《漫遊隨錄》的異域物質形象看似清晰、實則難辨。物質文化同時也反映出作者的自我形象,王韜堅持於異國以博帶寬袍的中國儒者裝扮現身,象徵自我認同的文化價值,故里之遊所強調的蓮、梅、松三種植物意象,則暗喻自我的君子形象;以物出發,行旅既久,王韜逐漸朝向制度、思想層面的探索,體認物質背後的文化、政治、經濟、社會、教育……等多元意涵,建構出具有層次轉換的書寫方式,使得此趟旅行更為精采深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