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1949年以降,金門從閩南傳統社會變成國共對峙、世界冷戰的前線基地。在長達四十三年的軍事統治期間,除地方社會與空間地景被高度地軍事化外,亦因軍人消費經濟的蓬勃產生了與之相應的微型產業及文化,飲食即為其中之一。為了迎合不同籍貫的駐軍,金門在原有閩南料理的基礎上,發展出了廣東粥、牛肉大餐、麵食(刀削麵、炒泡麵、拌麵)、與金門高粱酒等戰地風味餐。西元1992年,金門解除戰地政務後,這些風味餐進一步發展成地方旅遊的新資源。本文擬以田野調查的史料,探究金門戰地生活、軍人消費與飲食文化間的關係。首先以實際的案例,討論大量的、長期的駐軍於金門所產生的庶民飲食之演變,以及這些料理在地化的過程。接著,分析金門高粱酒生產的歷史,並從戰地氛圍與男子氣概塑造(modeling manhood)的象徵意義,進一步理解高粱酒是如何受到軍隊的歡迎,以及國家(軍事政權)對於戰地社會飲酒的矛盾情結。最後,進一步分析飲食這種非物質性的戰地遺產,如何成為一種新的地域特色與旅遊產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