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報告的目的是為了檢視國際人權標準,尤其是《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對死刑的規範。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們將檢視國際人權義務是如何影響法院詮釋國內法。台灣在1967年簽署了《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而且在2009年3月31日,由立法院通過了「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及「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及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施行法」。施行法的內容如下:第一條:為實施聯合國一九六六年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Civil andPolitical Rights)及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Economic Socialand Cultural Rights)(以下合稱兩公約),健全我國人權保障體系,特制定本法。第二條:兩公約所揭示保障人權之規定,具有國內法律之效力。第三條:適用兩公約規定,應參照其立法意旨及兩公約人權事務委員會之解釋。第四條:各級政府機關行使其職權,應符合兩公約有關人權保障之規定,避免侵害人權,保護人民不受他人侵害,並應積極促進各項人權之實現。第五條:各級政府機關應確實依現行法令規定之業務職掌,負責籌劃、推動及執行兩公約規定事項;其涉及不同機關業務職掌者,相互間應協調連繫辦理。政府應與各國政府、國際間非政府組織及人權機構共同合作,以保護及促進兩公約所保障各項人權之實現。第六條:政府應依兩公約規定,建立人權報告制度。第七條:各級政府機關執行兩公約保障各項人權規定所需之經費,應依財政狀況,優先編列,逐步實施。第八條:各級政府機關應依兩公約規定之內容,檢討所主管之法令及行政措施,有不符兩公約規定者,應於本法施行後二年內,完成法令之制(訂)定、修正或廢止及行政措施之改進。第九條:本法施行日期,由行政院定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