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樂又名番石榴(Psidium guajava L.),英文名為Guava為桃金孃科(Myrtaceae)常綠灌木或小喬木,為臺灣普遍栽種的果樹,根據食品藥物管理署公告芭樂葉被列為可供食品使用原料彙整一覽表中,而果實可供一般食品原料。 根據農委會農糧署統計,台灣芭樂栽種面積7319公頃左右,全年都可生產,近年產量約17-18萬公噸,前三大產地在高雄、台南、彰化。 美國於2019年10月17日公告台灣芭樂准入美國,對提高農民之收入極有幫助。但芭樂在採果後須進行修枝,在栽種過程中整枝、修剪及摘心的機率頻繁,其廢棄之枝葉如果能開發出新功效,將可提升農業之產值。 臺灣民間認為芭樂葉可供做茶飲使用,具有控制血糖、調節血脂、減輕腹瀉、改善關節疼痛功效,本計畫以乾燥帝王芭樂葉為材料使用熱水萃取芭樂葉之成分,芭樂葉水萃取液以大孔吸附樹脂Diaion HP-20進行吸附,然後依序以水洗脫糖及鹽類成分後用95%乙醇洗脫多酚性成分,乙醇劃分部再以等量乙酸乙酯/水與正丁醇/水進行液液分配萃取,將成分依照極性劃分為乙酸乙酯層、正丁醇層與水層,由正丁醇層劃分部進行各種管柱層析純化成分並經核磁共振光譜解析其化學結構,共獲得(+)-catechin、isoquercetin、reynoutrin、guaijaverin、avicularin及quercetin 3-O-glucuronide等6種成分。 將上述6種成分以HPLC建立最佳之分析條件及方法,並使用萃取溫度、萃取時間、酒精濃度、樣品/溶劑比例等四種變因各三種條件進行L9 ( 34 )正交試驗(Orthogonal test)探討芭樂葉中黃酮類成分之最佳萃取條件,結果顯示影響萃取率之變因由高至低依序為:樣品/溶劑比例>酒精濃度>萃取時間>萃取溫度,以芭樂葉重量10倍體積之50%乙醇為溶劑,在70°C下萃取60min能達到最佳萃取率。 將芭樂葉6種成分與quercetin進行對DPPH與ABTS.+自由基之50%清除濃度(μg/mL)評估,結果顯示6種成分都有抗氧化活性,其中(+)-catechin與正對照組trolox有相似的DPPH自由基清除之抗氧化活性,其次為avicularin與quercetin;6種成分對ABTS.+自由基清除活性除avicularin外均較DPPH清除活性強。 芭樂葉6種成分於濃度200ug/ml對RAW264.7細胞之存活率(%)顯示reynoutrin處理之細胞存活率低於50%外其他細胞存活率均高於60%,對LPS誘導RAW264.7細胞產生發炎媒介物一氧化氮之抑制率以(+)-catechin與quercetin較佳,而quercetin為芭樂葉中isoquercetin、reynoutrin、guaijaverin、avicularin及quercetin 3-O-glucuronide水解後之產物,芭樂葉成分可能在腸道消化後產生quercetin而產生抗發炎活性。綜合以上研究結果顯示芭樂葉具有開發為保健食品之潛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