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是個禁忌,如同潘朵拉的盒子,人們害怕一旦打開來,厄運就將如影隨形。因此,國人忌諱談論死亡,不僅擔心談論會帶來晦氣或厄運,也害怕悲傷情緒反應會讓死者難走(賴念華,2009)。人們慶祝生,迴避死,彷彿不去談論,它便不存在。然而林語堂說:「我們不是這個塵世的永久房客,而是過路的旅客」。從出生那一刻起,也即一步步朝向死亡;海德格說:「人是向死的存在」;羅曼・羅蘭說:「人生不出售來回票,一旦動身,絕不能復返」等等皆是前人對生死的智慧最好說明。如何在預知終點結束前,盡情享受美好的人生之旅,曾經是許多人學習生命教育的意義。然而2016年小燈泡事件,至2018年5月二起震驚社會的分屍案,曾幾何時治安良好的台灣變得令人擔憂,聳動的新聞報導,難辨真假,每每令人狂躁浮動,惶惶難安,如何在紛擾中仍能保有安適自在,如何改變社會的風聲鶴唳,死亡教育,有新的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