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製造業近年產值占GDP的比重降至不到三成,與我30年前的預測完全相符。國內某些人士有臺灣應捨棄製造業、「五+二」是過時政策等言論,筆者卻要大聲疾呼「臺灣不能沒有製造業」。政府應積極輔助產業創新,重啟引導經濟成長引擎。針對行政院公布國家發展四年計畫,揭示下世代產業升級創新藍圖,本人相當認同,以下闡述筆者對於國發計畫中結構改革部分的想法,並提出對臺灣經濟發展遠景的具體建議。 今日全球各國都在談結構改革,因為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我們面對外在與內在環境的變化,經濟結構必然會不斷改變,重點是要往哪裡改?哪些結構要改?其中比較明顯,也較為重要的就是「產業結構」的改變。 全世界大致的產業結構轉變表現皆同,還沒進入工業化之前,主要的產業是農業;工業化之後,製造業的比重逐漸上升,而所得升到某個程度後,工業與製造業的比重便開始逐漸下降,伴隨著服務業、第三級產業比重的上升。民國62年,臺灣製造業在國內生產毛額比重已升至42.42%,長期比重高於經濟成長率。事實上,製造業占各國GDP的比重,皆是先升後降,低所得國家逐漸上升,高所得國家逐漸下降。1987年我指導的一個研究計畫即依國際資料的比對,而精確預言製造業的比重馬上要下降。然而比重下降並不表示製造業已不重要或將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