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TPP)是美國在亞太地區所倡導的大型區域經濟整合協定,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而言,日本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協定」談判有助於其國際及區域的FTA經濟戰略觀,以實現其在亞洲的外交結盟與政治功能。但反對最深的主力還是來自於國內的利益團體,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利益團體「農協」(JA)、官僚與農林族議員所形成的鐵三角,也就是過去左右日本政壇的「稻米政治」與「農業政治」。過去也因為農協等農業力量的堅持農業保護,使得日本無法展開農業改革,也導致日本在FTA談判中無法獲得更深且進一步的自由化。然而,由於安倍晉三在2015年初進行大幅度農業政策改革,尤其是針對農協祭出的徹底翻轉性改革,使得日本農業改革的曙光乍現。此種改革究竟因為國內本身的驅力,抑或在TPP農業談判前不得不作的調整前置作業,值得探究。 自2013年3月15日日本宣布加入TPP談判以來,其農業議題成為TPP中重要的僵持點(sticking points),包括敏感產品的排除與關稅配額等壁壘,都與美國及其他國家如紐西蘭無法達成共識,因而在2014年4月底歐巴馬訪亞洲的日本之行中,依舊各持己見毫無進展,使歐巴馬藉由TPP作為亞洲再平衡策略的期待落空,鎩羽而歸。雖然在2015年6月有利TPP談判的貿易授權法案已通過,但這些敏感產品議題的談判究竟在TPP中扮演何種角色,而各國紛歧立場的複雜度如何?是否影響TPP實施前景與日本農業的未來? 因此,本文將首先探討日本FTA策略的源起、區域內巨型FTA(mega-FTA)的利弊評估,與參與TPP對日本政治經濟與外交的重要性,例如TPP有助於安倍經濟學中第三支箭「結構性改革」。其次,對於日本而言,最重要與關鍵的癥結點在於農業談判,國內對於藉由TPP來推動農業改革其意見不一,安倍晉三於2015年提出對於農協大刀闊斧的改革,其動機與影響為何?再次,雖然有上述改革的起步,但在國際層次的TPP農業議題談判中,日本仍有五大不可開放的「神聖領域」,所牽涉談判會員國家間的紛歧立場與議題本身的複雜性使得日本在TPP農業議題談判中更增添難度。TPP成員國已在2015年10月5日達成協議,但日本在農業議題上的改革、折衝與過程,值得作為借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