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本研究前期(1971 ~ 1992年間)的經濟穩定發展相比,後期(1993 ~ 2013年間)從下列經濟指標顯示,臺灣已有產業空洞化的現象。此指標包括:經濟成長的驟然減速、製造業占國內生產毛額比率下降、製造業勞動生產力每年成長率下降、固定成本占國民生產毛額比率下降、失業率升高。造成臺灣產業空洞化的主要原因是廠商與資金大量移至海外。由於地緣與文化關係及廣大市場,臺灣資金外流的大部分皆係轉至中國大陸。因而增加了臺灣經濟對中國大陸的依賴性。此現象展示在臺灣對外資金流出淨額,有一半以上到中國大陸,及臺灣賺對外貿易的外匯淨額有一半以上是從中國大陸。所謂「把所有蛋放同一籃裡」,經濟風險定會有所難免。如果中國大陸發生經濟危機,以一個相對小經濟體的臺灣,其所受的衝擊力會遠大於中國大陸本身的經濟危機。加之臺灣廠商與資金大量的外移,包括到中國大陸,自然會影響到島內大多數中產階級的工資停滯。另方面,財團企業為繼續確保一定水準的營業盈餘。此等是造成臺灣所得差距擴大的主要因素之一。 本研究針對「企業根留臺灣」和「避免產業空洞化」,提出二個策略(Strategy)做為制定臺灣政策(Policy)的參考。第一、兩岸經貿易的談判不應只鎖住在「生意」上的金錢往來。談判的新定位應是,臺灣要如同中國一樣享有國際上的經濟空間。提高臺灣在國際上的經濟空間才會有助於挽回目前臺灣經濟的低迷,從而促進兩岸的共同繁榮,更有助於兩岸的穩定發展。第二、臺灣產業政策要以中產階級的發展為主軸。其中之一即是發展附加值高的智慧型產業,如此才會增加就業機會,提高薪資及增加資本報酬率。進而確保國家免於陷入「政府窮,庶民苦」的窘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