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港版國安法》的實施,大量香港人離散至世界各地。本文旨在探索在港版國安法威脅下的海外港人,如何持續「說自己的故事」以及「說香港的故事」。以位於台灣的「Guakali港:有關香港的真人圖書」這一跨組織、跨學科計畫為研究對象,本文將解析香港人如何在困境中展現韌性,並在這一韌性的基石上,建立多元、開放且自由的公民對話與社群空間。 本研究採用Buzzanell(2017)提出的「韌性溝通」五個過程,深入探討在港版國安法影響下,香港人如何在斷裂、失去及創傷中,仍努力與他人保持交流,並逐步建構出新的「正常生活」範疇。透過介紹「Guakali港:有關香港的真人圖書」計畫的組織結構、參與者及其參與方式,以及如何共同構想、討論和塑造「香港故事」,本文進一步深化了對這一主題的理解。研究方法選擇行動研究。研究者為香港議題組織工作者與高雄的公立國中公民老師,透過參與計畫的籌備、實踐和評估,深入了解計畫中各行動者和利害相關方的感受與觀點,期望研究成果能為計畫的未來發展及再實施提供寶貴建議。 研究結果揭示,計畫中的行動者在噤聲的環境中努力自我分享,透過多元敘事展現更完整的自我,並嘗試建立台港之間的歷史連接以創造新的敘事。同時,他們也面臨許多挑戰,如台灣國中對政治議題的禁忌與迴避,以及了解香港狀況後而感到沮喪無力的學生,或者認為講師言論偏頗的反饋等。然而,計畫的行動者透過共同的努力,設計出有效的應對策略,確保在整個計畫的籌備、實踐和反思過程中,各種聲音、情感和觀點都能被充分地聽見、理解和回應,從而體現出真正的溝通與韌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