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以前,諸侯與王不存在君臣之分。周代制度建立後,諸侯與天子才形成君臣關係。在經典中,這種關係的變化孕育了關於諸侯的兩種看法,前者承認諸侯成為新王的合法性,後者則以君臣之義約束諸侯。這兩種看法隱秘地影響了經學理論的建構與經典解釋。何休等公羊家突破了僅在君臣倫理下看待諸侯的單一視野,通過強調王與諸侯「有不純臣之義」,化解了「黜周王魯」說的內在困境。然而,在後世,視諸侯為臣子的看法逐漸成為一種預設,王與諸侯被理解為純粹的君臣關係,「文王稱王」變成一個難以解釋的問題。釐清關於諸侯的不同認識,可以更加清晰地把握經典議題和經學理論,窺見政治倫理演變與經學闡釋之間的互動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