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旦知識庫
 
  1. 熱門:
 
首頁 臺灣期刊   法律   公行政治   醫事相關   財經   社會學   教育   其他 大陸期刊   核心   重要期刊 DOI文章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本站僅提供期刊文獻檢索。
  【月旦知識庫】是否收錄該篇全文,敬請【登入】查詢為準。
最新【購點活動】


篇名
人間之魅──漢唐之間「精魅」故事析論
並列篇名
Spirits among Humans: Tales of Jingmei (Fairies) in Early Medieval China
作者 林富士
中文摘要
中國傳統社會所認知或建構的「鬼神世界」(或是所謂的「超自然世界」)中,除了有大家所習知的「天神」、「地祇」、「人鬼」之外,其實還有所謂的「魅」。而透過相關「語詞」的分析,我們發現,中國傳統社會對於「魅」的種種認知和觀念,基本上在先秦時期使已萌芽,到了兩漢時期,則更形成熟。三組最基本的概念和詞彙,亦即「魑魅」、「鬼魅」和「精魅」(老魅、物魅),也在這個時期出現,其意涵也大致確立。基本上,「魅」是指某種「物怪」(非人類);是罕見、神祕、怪異之「物」,而且是會帶來禍害、迷惑、疾病、災難、煩擾的「妖物」、「凶物」。不過,這三組概念,相互之間,也有一些明顯的差異,其中,最主要的有二點:第一是關於魅的出沒之地。「魑魅」最早是在「異域」、「遠方」,後來則進入「中國」的山林川澤之地。「鬼魅」似乎也在荒遠、偏僻之處活動。但「精魅」則遍及各地,山林、原野、都市、鄉村、家室都有其形蹤。第二是關於魅的形體。「魑魅」是有特定形體的「生物」,其形大都是動物(獸形)或人獸合體。「鬼魅」則是「無形」或能「隱形」之物,無特定形體可言。至於「精魅」則千變萬化,萬「物」(包括人)都能變成精魅,早期的觀念是以物化為「人形」為主,但後來則認為萬物之間都有可能互相轉化其形,而且能隱能見。這種差異,不僅僅是語詞之間在語義上的分殊,尚且牽涉到時代觀念的變遷。換句話說,大約到了東漢中晚期(西元第二世紀)以後,「精魅」的概念逐漸成為中國傳統社會對於魅的主流看法。至於精魅是在什麼樣的情境下現形或變化,精魅如何侵擾或危害人類,什麼樣的「物」才會成為精魅這一類的問題,中國傳統文獻似乎從東漢末年開始才逐漸有比較具體的論述。因此,本文便以漢唐之際的「精魅」「故事」為主要根據,探討當時人如何建構「魅」的新形象。透過四十一則「精魅」故事的分析,我們發現,當時人認為,無論男女老少、貧富貴賤、士農工商,任何人隨時隨地都可能和精魅有所遭逢。精魅的原形則包括野生的獸類(狐、狸、鹿等)、蛇類、昆蟲(蚱蜢、蠍子)、水域的動物(鼉、龜、黿、鼈、獺、鯉魚等)、植物(大樹)、家中的牲畜(豬、雞、犬等)和日常用品(枕、屐等),幾乎任何有生命或無生命的「物」都可能因年代久遠或特質的稟賦、情境而變化成「魅」。甚至連「死人」也能化為「魅」。不過,仍以野生的動物佔絕大多數。絕大多數精魅都可以變化成人形,甚至假冒某人所熟悉的親屬、配偶,但也有一些只能隱形而具有人的語言、飲食能力,或是具有人形但欠缺完整的人類器官。而無論精魅的原形與變形是什麼,和精魅遭逢之人,有一些毫髮未傷;有一些只受到輕微的驚嚇、迷惑或干擾;有一些會被截斷頭髮;有一些會受到魅惑而和精魅交歡,男性有時會因此「失精」而亡,女性則大多會因此生病,一般稱之為「病邪」、「魅病」。不過,也有一些男子和精魅產生「一夜情」,或是和它們寢處數月、數年之久,甚至讓精魅懷孕產子,本身卻不會受到任何損傷。事實上,在當時人的觀念中,人和仙、神、鬼也都可以有異性、異類之間的婚戀、性愛關係。同時,他們也相信,即使精魅隨時隨地都可能現身害人,但是,一般人都可以使用一些尋常之「物」(如鏡子、火、犬、刀劍),令精魅現出原形或加以捕殺、逐離。此外,也可以向巫覡、術士、道士、僧人尋求救助,他們可以使用更複雜的法術(如卜筮、厭勝、符咒等)診察魅的原形並加以誅除。若被魅所害而生病,也可以尋求醫者的療治。因此,純粹就精魅觀念來看,當時人對於「人外」(extra-human)的世界顯得比前人更加恐懼,對於自己的感官經驗和其所及的世界也更欠缺自信。他們害怕一切陌生的、遙遠的異域、異物和異類,也懷疑所有熟悉的、周邊的人和物。換句話說,在他們的心靈中,任何生物和無生物都可能變成精魅,任何人都可能是精魅的化身。精魅與物怪所帶來的傷害不再只存在於荒野的山林和陌生的水域,危險的時刻也不再只限於昏暗和黑夜的場合。這種變化,或許可以稱之為精魅或凶惡的「人間化」或日常生活化。不過,當時人面對這樣的精魅世界,也建構出一套防衛和對抗機制。他們相信,人的力量還是大於精魅,只需一些尋常的器物和方法就可以應付精魅,而且,各個宗教也提供了一些除魅之道,可以救助逢魅之人。因此,有些精魅不僅不曾對人造成任何傷害,反遭人類殺害。換句話說,精魅的世界也許變得比以前更恐怖,但人的武裝也比以前更精進,足以應付新的挑戰,可以馴服生活中的精魅。
英文摘要
Traditional Chinese society constructed a ''spiritual'' or ''supernatural'' world made up of ''Heavenly Gods,'' ''Spirits of the Earth,'' and ''Human Ghosts.'' In addition to these beings were also the so-called mei 魅, which are somewhat similar to the fairies or monsters in Western civilization. This philological study of terms associated with mei reveals that the notion of mei can be traced to pre-Qin 秦 China (pre-221 BC). Three basic terms referring to these beings emerged during the Han Dynasty (202 BC-AD 220), namely chimei 魑魅it (monster), guimei 鬼魅 (ghostly monster) and jingmei 精魅 (fairy), and it was during the Han Dynasty that the meanings of these terms reached maturity and became more firmly established. Basically, mei refers to a type of non-human monstrous creature; Regarded as ''goblins'' or ''demons'' that brought about accidents, confusion, illness, disasters, and disruption, these ''beings'' were seen as rare, mysterious, and strange. Yet the three concepts of chimei, guimei, and jingmei clearly differ. Among these distinctions, two stand out as the most significant: first, the places in which the mei appeared, and second, the physical form that the mei adopted. Chimei were originally thought to have existed in ''foreign lands'' or ''remote places,'' and it was only later that they entered the mountains and rivers of ''China'' proper. Guimei seemed to linger in wild and remote places. Jingmei, however, were scattered about everywhere and could be found in forests, fields, cities, villages, and houses.
起訖頁 107-182
關鍵詞 鬼神宗教妖怪故事spiritsjingmei (fairies)meimonstertales
刊名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期數 200703 (78:1期)
出版單位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該期刊-上一篇 印象與真相──清朝中英兩國的覲禮之爭
該期刊-下一篇 塞種源流及李唐氏族問題與老子之瓜葛──漢文佛教文獻所見中、北亞胡族族姓疑案
 

新書閱讀



最新影音


優惠活動




讀者服務專線:+886-2-23756688 傳真:+886-2-23318496
地址:臺北市館前路28 號 7 樓 客服信箱
Copyright © 元照出版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禁止轉貼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