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旨在探討明末清初士人道德意識的呈現與轉化,而以人譜、省過會等修身冊籍及團體組織為例來說明。由於明代中晚期思想界是以王陽明學為主流,故本文所論亦以與王學直接或間接相關者為主。本文首先說明,即使在最樂觀的人性論下,仍可存在著極強的道德緊張,明代的王陽明學也不例外。本來,遷善改過便是陽明格物說的一個主要部份,到了明季,隨著社會風俗之敗壞,在部份王學信徒中,省過改過便成為一個很熱烈的論題。但由於陽明的「心即理」學說假設:在省過、改過的過程中,人們一己之心不但要作為被控訴者,同時也是反省者與控訴者。在陽明看來,這對良知時刻呈露作主的上根之人來說,並不成問題。可是上根者畢竟太少,而中、下根器者太多。故當王學廣行,而又產生許多「非復名教所能羈絡」的信徒後,人們逐漸認為:「心」同時作為一個被控訴者和控訴者,殆如狂人自醫其狂;故有一部借人轉而主張:在省過改過時,應該有第三者扮演客觀的監督、控訴角色,因而有省過會之類組織產生。而此一現象亦同時象徵著在道德實踐中「心即理」學說所面臨的理論危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