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經》一書之內容大致形成於東漢中晚期。全書之主旨在於解釋當時社會種種災禍、動亂、和危機的根本緣由,並提出一套解救之道。而「疾疫」為侵襲當時社會的重大災禍之一,因此該書對疾疫(病)原因的解釋和所主張的醫療手段應值得分析、研究。該書以為在下列五種狀況之下,人便會罹患疾病:(一)「中邪」;(二)「神遊於外」,(三)因惡行而遭鬼神譴祟;(四)帝王政治措施失當招致天地鬼神之降罰;(五)「承負」他人禍報。至於其所主張的對治之策,主要有七:(一)守一思神法;(二)善行法;(三)善政法;(四)祭祀禳解法;(五)丹書祝除法;(六)方藥灸刺法;(七)服食法。此種疾病觀念,一方面雜揉了當時社會許多流行觀念(如醫學觀念、神仙及養生家之言、災異思想、巫祝之言與世俗信仰),另一方面又往往別樹一格,有意的自異於任何一家之主張。其根本特色則在於聯結「行為善惡」和「鬼神報應」這二個因子於疾病現象之中。此種觀念和漢末興起的「太平道」、「五斗米道」的信仰和主張甚為相似,該書與這兩個道團應有密切的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