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元四世紀初,連綿十餘年的八王之亂嚴重削弱了晉王朝的國力,隨著永嘉之亂的爆發,長城內外的少數民族大大地活躍起來,相繼在黃河流域建立起政權。其中,拓跋族所建立的北魏王朝,由於最後統一了黃河流域(A.D.439),享祚最久(A.D.398-534),而且又經歷了孝文帝(471-499)轟轟烈烈的遷都興漢化運動,最為史學界所矚目。以一少數民族入據中原,拓跋統治者倒底是以什麼辦法來鞏固其支配,尤其是我們曉得拓跋族原先只是鮮卑民族的一個分支,基本人口並不多,他們之所以能建立國家乃至一統北方,有相當的程度是依賴異族人的支持。那麼,他們又是如何來凝聚這些不同的人群,並使之成為政權的基礎。這個問題無疑是北魏史的研究裡極具關鍵性的一環,它的解答對於我們了解一個游牧政權如何轉化為定居的國家,這樣一個更具普遍意義的問題而言,或許也可以提供若干線索。「國家」的構成要素,一般而言有下列幾項:土地、人民與政府。其中土地又可包括經濟資源在內。不過,本文所討論的「國家基礎」基本上仍以「政府」為主,至於「土地」與「人民」兩項,雖偶有涉及,並非本文研究重點。此外,本文在附錄中提供了五份資料以供參考,分別是「代人集團表」(附外戚、客與寵倖),「領民酋長表」,「公主婚姻表」,「將相大臣年表」與「地方長官表」,各表所根據資料、製作方式以及一些考證上的問題,則請參考各表後之「注釋」。「地方長官表」中,各州分別有一比率表,正文裡的「地方長官總比率表」即根據這些「比率表」而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