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人類學(及社會學)上的結構探討法(或功能探討法)基本上只注意形成系統性運作的各個項目之間在同一時間平面上的互動及回饋關係,對於「變」的問題只是從同一時間平面上功能互動關係的變遷去作解釋,而不考慮、導致這種變遷的歷史性因素;也即傳統的結構探討法只用「現在」去解釋「現在」。這跟史學探討法之以「過去」來解釋「現在」大異其趣。近年來,不少社會人類學家非常重視人類學跟史學的關係。他們希望能汲取史學的優點,以彌補傳統人類學上結構探討法之忽視歷史因素(或時間因素)的缺失;同時也希望史學家能汲取結構探討法的優點,以彌補傳統的歷史研究未能顧及社會現象之結構的運作對歷史形成所發生的作用。但如何融合兩者之長,則到現在還是問題。本文作者認為,歷史乃是由活生生的社會現象依時間順序向前運動所留下來的痕跡,它的活生生的面貌具有立體狀縱橫一體的兩個幅度。結構探討法(也即並時探討法──synchronic method)所看到的是它的運作的「動」的活性,這是它的橫切面;而史學探討法(也即歷時探討法──diachronic method)所看到的是它的綿延消長的「變」的活性,這是它的縱剖面。本文主旨即欲結合結構探討法及歷史探討法為一個理論體系;讓我們運用這樣的體系能看到歷史之活生生的縱橫一體的立體整體性運動及其變遷。本文先論述「變」係緣「動」而生,然後論述「動」、「變」、「時」三者本為一體的關係,由此建立「歷時回饋」的理論,進而建立並時探討法與歷時探討法合為一體的方法論體系,並擬出具有時間幅度的結構範式(structural model)。最後本文以兩個歷史研究的實例來闡明這項理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