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可以表現深度,是構成畫面之立體空間的一個因素。從文獻上看,直到唐代為止,中國的藝術史家並未使用距離這個名詞。譬如在朱景玄的《唐朝名畫錄》中,有時是用遠近、有時是用「遠」與「近」的對比,來代表距離的。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又祇用一個遠字。遠與近本來是一種相對的觀念。沒有近就沒有遠。一個遠字也可說是「遠近」或者「遠」「近」共同使用的簡化。不過在大致成書於唐德宗貞元十六年(801)之前的《封氏聞見錄》裏也使用遠近這個名詞。封演既不是藝術史家,他的著作又比朱、張二家的藝術斷代史與通史早了五十年左右,可見把遠近二字合用以代表深度,並不是九世紀中期的藝術史家之創舉。在辭彙上,唐代藝術史家的創舉是在當作名詞使用的遠字之前,另加由一個單字形成的形容詞(譬如張彥遠就使用過「平遠」)。由形容與名詞組合而成的複詞,到了北宋時代,突然形成藝術史家描寫畫面深度的流行辭彙。譬如郭熙在《林泉高致》裏就連續使用了「高遠」、「平遠」、與「深遠」等三個複詞。「高遠」這個名詞,也許首見於漢代的文獻。此後,一直到晉代,這個代詞一直是當做「境界」的意思來使用的。不過從三國時代開始,一直到唐代,「高遠」又曾被當時的文人用來當作描寫人之個性、氣質、見識、與聲名的形容詞。這些東西雖然目不可見,卻也具有相當的實質。這種用法,到了北宋時代,似乎漸漸的固定下來。北宋的藝術史家,雖然把高遠這個複詞當作對於畫面的一種深度的描寫之形容詞,可是這種深度,在遠近之外還有高度,是有實質的。易言之,藝術史家對高遠一詞的用法,與一般文人對於這個複詞的使用法,是一致的。可是到了南宋,高遠一詞,又重新用來象徵理想的境界,這樣的用法,似乎缺乏實質。與高遠一詞在北宋時代的使用法是不同的。不但如此,就在繪畫方面,這兩個字的使用,也已不存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