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旦知識庫
 
  1. 熱門:
 
首頁 臺灣期刊   法律   公行政治   醫事相關   財經   社會學   教育   其他 大陸期刊   核心   重要期刊 DOI文章
議藝份子 本站僅提供期刊文獻檢索。
  【月旦知識庫】是否收錄該篇全文,敬請【登入】查詢為準。
最新【購點活動】


篇名
宮布利希的藝術再現理論初探
作者 林采穎
中文摘要
繪畫是如何產生的?傳統的解釋為藝術模仿自然,而藝術家再現他們眼睛所見事物,此說明代表物像的來源是藝術家模仿事物的外形。然而藝術史學者宮布利希(E.H. Gombrich, 1909-2001)質疑這項觀點,並提出「再現(representation)起源於特定材料創造代用品(substitutes)」的說法。他於 1950 年出版著名藝術史通史著作《藝術的故事》(The Story of Art),勾畫出藝術再現的發展史。接續於1960 年出版《藝術與錯覺:圖畫再現的心理學研究》(Art and Illusion : A Study in the Psychology of Pictorial Representation),進一步用心理學方法驗證再現的概念。
本文試析〈木馬沈思錄:論藝術形式的根源〉(“Meditations on a Hobby Horse or Roots of Artistic Form”)與〈面具與面容:對生活和藝術中相貌相似性的知覺〉(“The Mask and the Face: The Perception of Physiognomic Likeness in Life and in Art”)兩篇文章,分別出版與發表於1951 年及1967 年。前者思考藝術形式的起源,可視為宮布利希後續著作《藝術與錯覺》的雛形。筆者認為,藉由考察此文可幫助理解宮布利希藝術再現的思考源頭。後者延伸自《藝術與錯覺》中有關漫畫的研究。文章中關注面容的再現,舉出大量藝術作品與生活的案例,並實際援用人的視知覺來說明人的生理反應在創作或觀看藝術品中發揮的作用。藉由觀看兩篇文章,以期更加理解宮布利希如何思考藝術再現的問題?
起訖頁 102-118
關鍵詞 宮布利希再現〈木馬沈思錄:論藝術形式的根源〉〈面具與面容:對生活和藝術中相貌相似性的知覺〉
刊名 議藝份子  
期數 202305 (40期)
出版單位 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
該期刊-上一篇 美術刊物中的人權體現——以《雄獅美術》為例
 

新書閱讀



最新影音


優惠活動




讀者服務專線:+886-2-23756688 傳真:+886-2-23318496
地址:臺北市館前路28 號 7 樓 客服信箱
Copyright © 元照出版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禁止轉貼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