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時期,三教合一,佛、道相爭激烈。成玄英雖為道士,但其學術底蘊卻受儒、釋、道三家影響,於書寫《莊子疏》時多以佛教龍樹《中論》作參考,以佛學思想疏解《莊子》。然而後人多以其為疏解郭象《莊子》注之專書,忽視《莊子疏》以佛解《莊》之貢獻。於《莊子疏》一書中,成玄英雖以疏解《莊子》思想為目的,但多處可見其揉合佛家教義以申述自身之思想,不但嘗試彌補郭注對《莊》文之缺漏,甚至有異於郭《注》本意,以其旁融佛學之疏文分析《莊子》。若僅將《莊子疏》理解為注解郭注之專書,恐未能完整探究成玄英之學術思想,故本文以《莊子疏》為研究對象,一探其意。本文以《莊子》之「坐忘」思想為探討重點。「坐忘」作為與大道冥合後之精神境界,是指世人超脫於世俗之萬有而無有所待,獲得絕對之自由的精神狀態。然而,「坐忘」於現實中難以實現,故《莊子.大宗師》提出「攖寧」一說,作為「坐忘」於世俗間之精神境界,意謂世人行走於萬象世界中,而不被紛擾之平靜內心。對於此說,成玄英提出「冥心會道」及「境智冥合」分別對應二者,透過揉合佛學思想中「所緣」、「六根」等佛理,提出新觀點疏解《莊子》。全文以《莊子》齊物後之精神境為切入點,探討《莊子疏》如何化用龍樹《中論》之義疏解《莊子》,從而窺探出成《疏》之新意,或能使莊學更完整。本文第一部分先論述成玄英之生平大要,闡述其與佛教之淵源,作為其以佛解《莊》之根據及原因。第二部分探討成《疏》如何分別從「離形」、「去知」、「同於大道」三階段疏解《莊》義,並如何將「無明」、「六根」、「五蘊」等佛理融合於內,分析此舉何以突顯莊學之精神境界,以及當中會否有突破之處。第三部分討論《莊子》「攖寧」與成《疏》「境智相合」之相異,看其二者對世俗萬有之物、我相依待之定義為何,成《疏》如何不離《莊子》本意下作出疏解,其中有何突破之處,並分析成《疏》如何將《中論》之「二諦」思想運用至其中,分析此舉是否更能闡發「攖寧」思想。第四部分探討成《疏》旁融佛道於疏文之新意,並釐清其與龍樹《中論》意旨之別。佛、道二家多有相合之處,成玄英以佛解《莊》,不但對融合兩家之學說作出嘗試,更為詮釋《莊子》思想提供新方向,使莊學思想更為完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