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至此,吾人不禁思考,近來年,國內教育現場並不缺少國際倡議的變革或教學方法,例如:學習共同體、DFC(design for change)、七個習慣自我領導力等,引發關心教育人士的認同及響應。此刻,深度學習具有哪些時代性的意義?能為教育現場帶來哪些影響?目前臺灣NPDL多為高中端的學校,教師將課程實施與學生學習成果,連結學生學習歷程檔案,增加深度思考推展的助力。然而,國中小學校適合加入NPDL嗎?會不會有門檻過高的問題,如:接軌國際所使用外語?國高中的高風險升學結構制度,教師授課時間與學生學習時間應如何分配,才可看得見學生的深度思考?再者,NPDL全系統的變革思維,可促進教育機會均等,但在國內是否受限於城鄉差異或各教育層級認知不同,恐流於理想性的語言?回到現實的教育現場,為何仍多見教師單兵作戰的努力,卻少見課程共力的行動?上述種種思考,反映教育整體結構性的改革需要。期冀再思「深度學習」引領我們潛入探析各面向的教育問題,重新營造組織的學習文化,形成新的教育行動,為人才培育拓展新的學習路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