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震道德哲學以「天地之化不己」釋「一陰一陽之謂道」建「氣化流行」之「道」,為「血氣心知」(「欲情知」)之「性」與「仁禮義」之「善」奠定形上根據;以「分於陰陽以為血氣、心知」釋「成之者性也」建「血氣心知」之「性」,確證並表現「氣化流行」之「道」、為「仁禮義」之「善」確立人性依據;以「人物於天地其善固繼承不隔者也」釋「繼之者善也」建「仁禮義」之「善」,實現「氣化流行」之「道」與「血氣心知」之「性」。其在沿用《易》道德本體論建構路徑,保留「道」之動、具體、獨立特性的基礎上,通過統賦「道」、「性」、「善」以「生生條理」,引入「歸於必然,適完其自然」闡明「實體實事」之「性」(「血氣心知」)必歸於「純粹中正」之「善」(「仁禮義」)且「適完」「氣化流行」之「道」(「生生條理」),從而將人倫道德中的道、性、善及其實現均視為「生生條理」之不已歷程,完成對《易》的超越。這為它創立「血氣心知」一本、「理存乎欲」、「仁禮義」不離欲情、以「知」達「善」等道德學說奠定堅實根基,也為批判程朱提供有力論據,更為重建原始儒家道德根於人倫(「道不離身」),事實與價值相統一,德福一致的倫理生活確立本體根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