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紀中葉以降,西方印象派陷入形式化的格局,致使許多藝術家紛紛尋求新的藝術理念和觀看方式,其中不乏試驗色彩的科學性理論、從日本版畫形式中汲取創作靈感等等,而靜物是當時常見的試驗題材。在東、西方文化頻繁交流之際,臺灣位處國際局勢緊張之地帶,不僅成為日本殖民地,亦不得不接受由殖民政府所灌輸的西方思維。隨後,日本殖民政府開始導入圖畫、手工等教育政策,靜物成為重要的教材模板,使臺灣學生能夠循序漸進地吸收西方構圖、色彩等各種造型概念,並直接或間接地開啟臺灣現代美術的萌芽時期。然而,靜物畫在臺灣美術史中的定位仍缺乏深入性探討,再者,鮮少研究針對臺灣前輩畫家的靜物作品進行具有啟發性之討論。因此,本文將簡易回顧靜物畫在西方美術史中的發展及演變,再簡述日本近代洋畫風潮對日治時期的臺灣畫家產生何種影響,最後,將聚焦於臺灣畫家何德來(1904-1986)的靜物作品,透過作品風格取向的分析整理及觀察詮釋,重新發掘臺灣畫家靜物畫的鑑賞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