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嘻研社」是台灣大學中的「嘻哈文化研究社」,集結著對嘻哈文化與饒舌音樂有著深厚興趣的學生,後來則成為孕育饒舌歌手的搖籃,更形成一種所謂「學院派」的特殊創作風格。現今的嘻研社已經不是單純的校園內音樂性社團,經營策略也跨出校園,轉趨商業化的唱片廠牌(label)模式運作,其中的學生歌手也得以透過不同的社群平台成為所謂微型名人(micro-celebrity)。而隨著台灣首個電視饒舌選秀節目《大嘻哈時代》的出現,主流媒體開始成為他們「新鮮的」成名路徑。本研究主要採用深度訪談與參與式觀察,探索台灣嘻哈社群中的學生饒舌歌手,在身兼微型名人、饒舌歌手、學生等多重身分的成因與影響。本研究發現學生饒舌歌手在「學生/饒舌歌手」的雙重身分意識更鮮明,與當今嘻研社靠攏唱片廠牌的商業化經營策略有關外,嘻研社本身的知名度與在校園與唱片產業中的曖昧定位也影響著社團成員。校園與校園社團在名人化過程中同時作為小型名人/粉絲/觀眾場域與自我品牌實踐的多重功能場所。電視節目《大嘻哈時代》在嘻哈社群中除了傳播廣泛帶來成名速度加快的效益外,節目中對嘻研社與學生饒舌歌手的形象塑造與定位也為嘻研社與學生饒舌歌手帶來變化。最後,《大嘻哈時代》顛覆了過往台灣嘻哈社群中僅能仰賴個人媒體與社群網站的成名途逕,對於沒有進棚參賽的饒舌歌手來說,《大嘻哈時代》造成了台灣饒舌歌手面向大眾時名氣的壟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