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章炳麟《訄書•清儒》開創清學史研究以來,劉師培、梁啟超、皮錫瑞等人續有闡發。新文化運動後,現代中國三大學術主流的代表性人物,如胡適、錢穆、侯外廬等,都留下了久享盛名的專門論著,「雖說信念各異,取向不同,卻都做過承前啟後的特殊貢獻」。「諸家論著,大都從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以及由戴望在晚清首先發掘的顏元一派對晚明學風的反思和批判說起」1,因此,清學史自始即涉及大約十七、十八、十九那三個多世紀,涵蓋明末清初到清末民初的學術思想文化,也曾被稱作「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但恰在這個專門史領域,因其對於探討傳統中國社會與文化的現代轉型的重要意義,自一九五〇年代以來,「既有的成說最多,受新老權威意志影響的所謂主流史學觀念表現分外頑強,因而中外有關論著,在這裏的認識分歧也最為複雜」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