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作家黃碧雲的《盧麒之死》以非虛構小說的形式來探問香港歷史。作品中大量史料、媒體報導、檔案,以第三者他人語言鋪陳小說形式,繁複的堆疊挑戰讀者過往的閱讀經驗,開啟非虛構小說創作之路。在讀者閱讀大量作者拼湊的資料時,黃碧雲在書中真正想問的母題是:「我們從歷史學會什麼?」本文藉由分析《盧麒之死》的選材,理解作家對於盧麒死亡的思考,並與學者的評論對話。作家真的能從小說的虛構中映照生命的真實,呈現關懷嗎?藉由文學和史學在「虛」、「實」之間的辯證,也釐清是非虛構小說和歷史、小說的界線。而文學創作的最後,「虛」往「實」歸的指涉是利用文學的虛構來探問真相,並且質疑檔案的虛偽。黃碧雲的非虛構小說並非完全放棄書寫的權利,而是基於事實的基礎上為疑案平反,傳遞屬於作家的判斷。本文在《盧麒之死》中看見歷史真實和虛構創作的書寫,理解作家在拼貼檔案資料背後的隱微思考,讓歷史的盧麒和新一代青年的身影能夠重合。本文擬從「實」開始,簡述六六暴動的過程,再由歷史和小說的「虛」「實」說明作家可能的書寫策略,藉由「真實」之盧麒與「虛構」的盧麒差異,探問非虛構的《盧麒之死》與盧麒之死的「檔案」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