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與兔之間最早的關係,是獵人與獵物,從原始社會就存在著,因為兔肉營養又美味,繁殖力又強,獵人往往不必冒什麼風險便可取得此獵物。至於豢養兔子,也早在殷商時代便已出現,觀察兔的機會增多,因而早在夏朝,兔形象就被裝飾在陶器上。與兔子長期相處下,人們漸漸將兔的特性寄託在日常生活上,像是閩南語十二生肖念謠裡就唱到「四兔遊東京」,此外,兔子不僅是生殖力旺盛的崇拜對象,也是速度敏捷的代表,還是長壽祥和的仙物,更是月亮的代稱,可說是對中華文化影響深遠。在兔文化的影響下,逐漸開展出「兔兒爺」、「兔兒神」、「兔仔公尊神」等特殊崇拜信仰的現象,雖成因不盡相同,但究其源流,不僅可看出這是一種兔文化的地區表現外,也體現出兔文化的獨特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