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九○年,當梁啟超進入了其老師康有為100的社交圈後,始與一些青年詩人頻繁交往,之後更與他們結為密友並形成了一個文人圈子。蓋這文人圈子的成員均明確地試圖擺脫古典詩歌中複雜而墨守成規的形式,他們遂欲運用自身淵博之學識及優洽之才藝,為枯燥乏味的詩歌創作灌注愛國熱忱及對中華復興的殷切期望,並由此革新古典詩歌。為此,他們希望尋覓一種靈活的語言,足資表達當時的新思想。是故,這群詩人乃專注於為古典詩歌大膽地注入新詞彙以創制一種新式詩歌體裁,而這些詞彙均主要借用佛教用語、現代化的日語詞彙,甚或直接取用西方用語。自一八九二年起,時年二十歲的梁氏〔頁195 (1973)〕乃偕詩人夏曾佑(穗卿,1863-1924)一同討論這種「新體詩」。不久,在一八九三至一八九四年間,另一位與夏氏性格同樣內向的維新派人物譚嗣同(復生,1865-1898),亦加入了梁、夏二人的討論。有一段時間,三人因曾共住於北京,並每天就社會的整體變化高談闊論,遂發現大家志趣相投,不但均好佛,且皆鄙夷漢代以降之中國舊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