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旦知識庫
 
  1. 熱門:
 
首頁 臺灣期刊   法律   公行政治   醫事相關   財經   社會學   教育   其他 大陸期刊   核心   重要期刊 DOI文章
博碩論文 本站僅提供期刊文獻檢索。
  【月旦知識庫】是否收錄該篇全文,敬請【登入】查詢為準。
最新【購點活動】


篇名
從法制史觀點論戰後台灣的銀行法
並列篇名
Legal History Study of Taiwan Banking Act Post World War II
作者 洪啟超
中文摘要
系所名稱:法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別:碩士
畢業學年:108年
指導教授:陳惠馨
本論文探討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迄本論文完成前之2018年底,台灣的銀行法之法制史發展。考察銀行法歷年修法歷程並參酌法律與社會之互動,本研究將戰後銀行法之法制史分為三個階段,於國府統治初期(1946~1975)係沿襲日制採取嚴格金融管制;於國府統治中期(1975~1989)本論文稱之為銀行法的台灣化,特徵包括去除具有傳統金融特色的錢莊、反映國家行局在台復業情況、從日治時期無盡會社轉型合會儲蓄公司改制為中小企業銀行、同時反映信託投資公司存在現況以及因應十信金融危機;而於當代時期(1989~2018)的特徵是金融自由化與金融監理的循環。在分析從1946年到2018年長達72年的法制史,銀行法的變動與政經社會互動的過程中,本研究發現銀行法處於開放–管制兩端擺盪的修法循環,如1971年開放信託投資公司設立,卻於1985年發生十信金融風暴;1989年起開放新銀行設立,後續發生本土型金融風暴與雙卡危機,導致銀行法修正朝向加強監管的方向。本論文建議未來研究者可延伸時間軸探討戰前銀行法於清末、北洋政府與國民政府時期的發展;或針對其他金融法規範如證券、保險等探討其法制史的沿革。銀行對東亞國家是從西方移植的現代產物,戰後台灣所處的特殊歷史境遇,接收日治時期依據日本帝國銀行法規範設立的金融機構,實施1947年於南京制定的銀行法,因此凸顯了在不同的法制史階段理解法律與政經社會互動的重要性,如此也才有機會發展出一套真正適合社會的銀行法規範。
起訖頁 1-83
刊名 博碩論文  
期數 政治大學 
該期刊-上一篇 數位、科技與刑事程序干預處分──資訊框架理論之建構
該期刊-下一篇 數位、科技與刑事程序干預處分──資訊框架理論之建構
 

新書閱讀



最新影音


優惠活動




讀者服務專線:+886-2-23756688 傳真:+886-2-23318496
地址:臺北市館前路28 號 7 樓 客服信箱
Copyright © 元照出版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禁止轉貼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