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牟宗三的康德闡釋中,道德「真我」憑藉何種必然性力量轉出認知我,構成了其「良知坎陷」說的自發性難題。這一問題不僅貫穿了牟宗三的理論哲學和實踐思考,也成為他從康德哲學走向德國觀念論的通路。依據康德,主體的自發性與其對象的被給予性應是相互依存的,從認知到道德的過渡依賴一套自身關係的動力學。黑格爾繼承了這一思路,將思想的客觀性提升到「世界」本身的高度,二者都堅持客觀性維度對於自發性問題的重要性。單純從這個角度來看,牟宗三的「坎陷」說的確沒能借鑒德國觀念論的精髓,即自我意識的展開和事情本身的視角。但是,由於中西比較和文化立場的複雜性,牟宗三理論的「錯位」最終將還原為現代性語境中詮釋的規範性問題,這一方面揭示了他與德國觀念論分道揚鑣的真正動因,也敞開了一個蘊含豐富可能性的思想史區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