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際情勢的演變,現實主義的世界觀與國家觀,慢慢逐漸受到挑戰,對抗不再是國家生存的唯一目標。國家也可以透過合作來產生互利,除了軍事權力的面向之外,對於經貿、金融、環保、防治疾病、對抗犯罪等面向的合作,甚至讓國家讓渡了部份的主權,開始展開國與國之間的合作。傳統的安全觀也進行轉換,研究國際關係的理論也開始拓展觸角,重新思考國家與國際社會的結構性問題。建構主義的安全觀,起源於對傳統以新、舊現實主義與自由主義為主的主流國際關係理論的批評,但也建構出一套新的分析架構,有助於釐清在冷戰結束之後,國際關係的所有面貌。其中,重新解構安全觀的定義,不再單以物質主義為基礎,更不再強調傳統的軍事武力安全,而包含經濟、社會、環境生態、人民、內在衝突等其他分析層面的安全議程,才是國際社會的整體面貌。冷戰結束後,國際社會對中國與台灣的關係,已經從美蘇兩強對抗下的冷戰思維,轉向「鼓勵兩岸和平對話」層面。而從2001年9月11日,美國遭遇回教基本教義派攻擊之後,美國也將處理國際關係的政策焦點鎖定在所謂的反恐行動上,這種的思維進而也衝擊到了兩岸關係的發展。如甲蟲佛瑞多所說的:「勿再掠奪,世界已夠我們用,需要的只是重分配。……而國家主義也不過就是奮戰過程中,偶發的現象。」。──Subcomandante Marco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