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鑑於近年來陸續出現許多關於在嬰幼兒米類副食品中,發現砷(Arsenic)含量超過有害值的報導,科學家在植物體內發現了一種特殊的蛋白質,能幫助穀類作物即使生長在含高砷的環境中,也能降低其體內砷的蓄積含量。對此,一個由北歐科學家所組成的研究團隊已在植物細胞中,發現了一群負責導引砷進出細胞的蛋白質,其研究成果刊登於BMC生物學期刊「journal BMC Biology」中。砷是一種極具毒性的致癌物質,由於廣泛的分布在地表中,因此很容易被農作物所吸收並積存在體內,而造成砷害的主要來源便是灌溉水源受到了砷的污染,經由灌溉的過程對農作物造成毒害,尤其是生育期需充足水源灌溉的水稻。根據WHO指出,在阿根廷、澳洲、孟加拉共和國、智利、中國大陸、匈牙利、墨西哥、秘魯、泰國和美國等地區的飲用水中,砷含量已接近甚至超過了所規範的標準值。亞砷酸鹽(arsenite)是砷在土壤中及造成細胞危害的主要型式,為了解其如何進入植物的細胞,來自丹麥、瑞典由Gerd Bienert的研究團隊首度發現了一群名為NIPs(nodulin26-like intrinsic proteins)的轉運子家族,能使亞砷酸鹽通過細胞膜。NIPs被認為與一種存在於微生物和哺乳動物細胞膜上,具有運送亞砷酸鹽功能的水甘油通道蛋白(aquaglyceroporins)有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