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證實珊瑚礁魚類具有回到其原來母魚棲息地的能力,美國阿肯色大學Michael Berumen等研究人員於巴布新幾內亞附近的金貝島(Kimbe Island)周圍礁石中,採集了1 隻母小丑魚跟12 隻母蝶魚來進行實驗,其追蹤的方法便是將少量的鋇同位素注射到母魚的體內,經由母魚的血液,此放射性標記便可轉移到魚卵中,最後遺留在幼魚的耳石裡。英國愛丁堡大學的Stephen Simpson表示,這項技術應用在魚群產季的確認上可說是一大突破,特別是針對卵較難採集到的大洋性魚類。經放射標記後1個月,研究人員於母魚原來的棲息地附近採集幼魚樣本,結果發現約有 0%的幼魚體內含有鋇同位素,顯示隨機漂落在不同礁石上的魚卵,其孵化後的幼魚確實能找到回到母魚原棲息地的路。關於幼魚是如何回到母魚棲息地有兩種說法,其一認為那只是隨機發生的結果,其二則認為是幼魚特殊的生態行為所致。Stephen Simpson傾向於第二種說法,並認為幼魚可以辨識原母魚棲息地礁石的聲音,其他科學家則認為幼魚可以藉由氣味找到回家的路。幼魚擁有這種辨識路徑的本能,Stephen Simpson認為是源自於基因的作用,當胚胎在發育的過程中,基因便預先保留了記憶。這項有關珊瑚礁魚類的新發現,將有助於海洋保護區域的規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