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太平洋牡蠣產業源自於1940年代末期和1950年代初期,由日本進口牡蠣至塔斯瑪尼亞。其目前產業基礎主要仰賴繁殖場,這正好成為展開基因改良品系的利基。藉由對偶基因酵素的調查來進行比較,塔斯瑪尼亞本地以及在日本野外所得之二品種之間並無顯著差異。另一項則是於1996/97夏天開始的後續性選殖計畫,是朝多方向展開的。有鑑於擬利用由標記選擇以加強力量,因此須發展一相關性圖譜並分離其性狀特徵基因座(QTL)旁的側面標記。澳洲研究人員使用多種標記,諸如異構(Allozymes)、微衛星(Microsatellites)及AFLPs,其單對互相交叉關聯已建立,性狀特徵基因座也已查明。另外建立二種較為傳統的選擇計畫:一為大量選拔;一為族群選拔。至於以化學法誘發的三倍體太平洋牡蠣已行之有年,唯三倍體的成功率並未臻完美,均低於100%。目前則預期篩選二年大之四倍體種貝以便和二倍體配種,以獲得100%的三倍體牡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