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80年代語言學家注意到漢語心理動詞開始,心理動詞的定義與分類一直是各家學者難以達到共識的分歧點。本文選取心理動詞中的祝願形式「祝」和「希望」,從對比分析和偏誤分析的角度著手,發現漢語的「祝」和「希望」和英語的wish、hope不完全對應。就語義而言,漢語的「祝」語義可直接對應wish,「希望」語義則一分為二,分別對應英語的wish、hope,因此美國學生的習得順序是「祝→可實現的希望→假設的希望」,此符合認知和語義難度的準則。在語法層面,「祝」是變化動詞,採雙賓句中兼語式結構,和wish1的結構相同。而「希望」屬心理狀態動詞裡的意願動詞,希望1(假設的希望)採句補式,和wish2加that子句結構相同,但wish2需加上虛擬語氣。希望2同樣用句補式,表「可實現且可能發生的希望」者等於hope加that子句;而表「可實現但未發生的希望」的則等於用於過去完成式中的had hoped。從語用角度分析,祝和希望都是一種言語行為,祝的語用含義是「祝願」,而希望除了表祝願以外還多了「要求」的意含。希望是一種要求聽話者去執行的言語行為,且選用希望而不用「要求」一詞更符合語用中的禮貌原則。最後,本文根據實驗結果提出四個階段的教學排序,先教「祝」和wish1,次教「可實現的希望」及hope1,再教「假設的希望」及wish2,最後教「可實現但未發生的希望」及hope2,以符合教學語法的累進性原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