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農藝學、育種和生物技術的進步已大幅提高玉米產量,土壤測試結果仍顯示,生產者其實並未提供最優的營養條件,目前許多營養與施肥建議,仍使用幾十年前過時的農藝管理措施,且開發自收益較低、非基因轉殖的品種,不符合每年每英畝增加400株植株的種植密度,及抗蟲基因轉殖雜交種的養分吸收能力。研究人員與美國伊利諾大學作物生理實驗室,已重新評估現代玉米的養分吸收與分配,這個研究包含六個玉米抗蟲基因轉殖雜交種,於植株生長的六個時期取樣,並分離不同組織,測定不同季節養分的累積、利用和運輸。結果顯示各營養素的最大吸收速率不同,但大致出現在營養生長後期,也是乾物質量產生最多的時期,而磷、硫、鋅的最大吸收速率出現在穀物發育時期,且微量營養素的關鍵吸收期較巨量營養素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