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旦知識庫
 
  1. 熱門:
 
首頁 臺灣期刊   法律   公行政治   醫事相關   財經   社會學   教育   其他 大陸期刊   核心   重要期刊 DOI文章
國際農業科技新知 本站僅提供期刊文獻檢索。
  【月旦知識庫】是否收錄該篇全文,敬請【登入】查詢為準。
最新【購點活動】


篇名
水稻如何兩度演化為作物,又兩度演化為雜草──新知文摘及其對未來發展之意義
作者 楊琇淳
中文摘要
華盛頓大學演化生物學教授認為,由作物演化成雜草是現代農業的挑戰。演化生物學將相似性狀在兩個相關品系獨立發展的現象稱為平行演化,一例是從進入農耕時代至今一萬年間,非洲及亞洲稻的二次馴化,及隨後的二次去馴化而恢復野生性狀。藉由現代遺傳科技與國際水稻基因庫的幫助,演化學家得以探知栽培稻與野生稻的相同性狀是否來自相同的突變,抑或是平行演化的結果。兩度馴化:美國多種植稻,與秈稻有許多遺傳差異,然而大多數的亞洲稻Oryza sativa是由一萬年前南亞的Oryza rufipogon培育而成,因此亞洲秈、稻是否獨立馴化這點尚有爭議。另一方面,現今的非洲稻則是明確的來自00年前由尼日河三角洲的野生稻Oryza barthii,與亞洲稻不同。當植物馴化時,會得到一套馴化性狀,成為更適合之作物。水稻的馴化性狀包括脫粒率低,種子大小和休眠減弱等。關於這究竟是來自同一突變,還是同基因不同突變,又或是完全不同基因的突變,演化學家使用DNA指紋圖譜技術,分析亞洲和非洲馴化的遺傳背景,證實落粒性、稻稈和穀粒顏色為相同基因突變,亦即亞洲稻與非洲稻乃來自同樣的起源。兩度去馴化:如同馴化一般,去馴化過程似乎也已發生二次,證據為有些野生稻品種表現出亞洲區域性栽培種的專屬性狀,由於這些性狀從未在美國栽培種出現,因此可能不是由美國稻演化而成,而是受亞洲稻污染而成。
起訖頁 15-15
刊名 國際農業科技新知  
期數 201401 (61期)
出版單位 財團法人中正農業科技社會公益基金會
該期刊-上一篇 瑞士實施農業直接給付之經驗及對我國之啟示
該期刊-下一篇 樹木碳匯功能之外的效益
 

新書閱讀



最新影音


優惠活動




讀者服務專線:+886-2-23756688 傳真:+886-2-23318496
地址:臺北市館前路28 號 7 樓 客服信箱
Copyright © 元照出版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禁止轉貼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