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市西半部的地景由連綿的臺地及丘陵所構成,海拔高度大多於100至500m之間,地質多為礫石與紅土。因地形及地質特性,加上居民挖掘埤塘灌溉之傳統,此區域自19世紀日本的分類學者島田彌市(Yaichi Shimada)先驅性的調查以降,在學界便以豐富的水域及溼地植物相而著名,代表性的物種如臺灣萍蓬草(Nuphar shimadae)、水杉菜(Rotala hippuris)、桃園石龍尾(Limnophila taoyuanensis),以及多種茅膏菜屬(Drosera)與狸藻屬(Utricularia)的食肉植物。另一方面,因冬季強烈東北季風影響而顯著低溫,有少數東亞溫帶草原及疏林的組成分子留存於此區域,形成另一特色植物相,以臺灣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alis var. longifolia)、委陵菜(Potentilla chinensis)、流蘇樹(Chionanthus retusus)及槲櫟(Quercus aliena)等類群為代表。遺憾的是,時至今日,因環境變遷、棲地的自然演替、開發破壞,許多特色物種已日趨稀少,甚至不復見,僅能藉由早期標本、照片及少部分物種於區外留存的活體種原憑弔過往之景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