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一直是傳統樂論中的審美理想,除了作為音樂實踐之和諧基礎外,同時,也是儒家樂教裏涵攝著人與倫理、社會、政治,甚而與天地之和諧的最高依歸,然「和」的理念在先秦迄兩漢以來的樂論裏,卻有諸多歧義的建構,尤其至〔晉〕嵇康更以此作為其論證〈聲無哀樂論〉的關鍵。然嵇康何以提出「和」聲之觀點以證成「聲無哀樂論」?嵇康的「和聲」義究何所指?今人對嵇康〈聲無哀樂論〉的探討,或摭取儒、道的樂論思想以切入,或從音樂美學的創作與實踐以證之,……或多或少雖有一隅之得,然就「和聲」義之省察而言,則仍有待深入地抉微,以展示一較合理而周延的詮釋。今本論文之寫作即在就〈聲無哀樂論〉以探析嵇康的「和聲」義,全文之主要內容有如下:衣、嵇康〈聲無哀樂論〉之中心課題--樂教「移風易俗」如何可能?二、〈聲無哀樂論〉之「音聲」來源之歧義述評。三、〈聲無哀樂論〉之「和聲」理論之層次分析。四、嵇康「和聲」義對「聲無哀樂」及「移風易俗」之證成與省思。透過上述之論述辨析,本論文擬提出嵇康「和聲」義的理論建構的意義與方法,及檢視其由「和聲」義證成「聲無哀樂」及「移風易俗」的創見與限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