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業人才」是臺灣漁業發展的主要動力。戰後初期時值臺灣統治權更替之際,面對日本漁業人才的陸續解除徵用遣返,所造成的漁業發展停滯空窗期,日方所培育的臺灣本土漁業人才,此時成為了各地漁業重整發展重要的指導主力。過去由官方所主導的「臺灣漁業史」論述架構,不是過份誇飾國民黨政府的有為領導,就是刻意忽略日治時期相關漁業基礎建設、人才培育和制度管理經營的建構。因此,本文試圖從教育、產業接收、技術人才等角度切入,透過戰前臺灣與中國的水產教育概況、戰後初期漁業接收、留用與派駐地方之漁業技術人才、戰後初期漁業從業人數之分析等,來討論戰前的中國、日治下的臺灣如何透過水產教育培育基層漁業人才,進而影響到戰後臺灣整體漁業發展?而戰後日籍、臺籍之技術、研究、管理人才、漁業從業者,是如何與來自中國的接收大員及技術官僚合作,進而產生臺、日、中三方匯聚在臺灣的微妙互動合作過程?此三方勢力又是如何實際廣泛影響戰後初期臺灣各地漁業之發展呢?其對戰後初期臺灣漁業發展又有何影響呢?同時也藉此檢視長久以來由官方所主導的「臺灣漁業史」論述框架,重新釐清在戰後初期臺灣漁業重整發展過程中,臺灣本土漁業技術人才到底扮演怎樣之角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