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氏專權之後,利用儒家教條打壓知識份子,形成慘烈的迫害與屠殺現象。士子為了避惑,企圖打破僵化的儒家教條,放浪形骸之外,即使位居顯貴,也以不務政事以求全生,更甚者,以為「不以物務自嬰」為氣節高尚的選擇。上行下效之風起,「貴無賤有」之思維,大行其道。在「貴無」之眾生喧嘩之場域,裴頠獨排眾議,倡「崇有」之說。細究原因,裴頠並非強調「無」、「有」之間的對立,而是從「有」著手,企圖改革僵化的、被政治利用的儒家教條。裴頠出身官宦世家,對政治有熱情、有想法,慨然如一儒家學者,拯天下於歪風之弊。裴頠以為「無」不能生「有」,「有」才能生「有」;而「無」只是「有」的一種消散狀態而已,所謂的「無」,並非「至無」,在現象界暫時消失,無法以感官感知罷了!待其性質上有所轉化,便又會成能夠感知到的「有」。裴頠企圖以「有」表現出其政治關懷、情感關懷,因為在一片「貴無」風氣下,禮教崩壞,在上位者不務政事,人民將何所依歸?規範將何由而來?國家若失去規範,將如何運作?人類不能恃「無」而生,必須有賴「外資」,人類以「順感」與「損欲」,讓政治社會達到平衡,人民居於其中,得以「全生」。裴頠「崇有論」,並非只有思想上的價值性,對於國家的關懷之情,更現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