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人文研究在臺灣、中國大陸和香港正方興未艾,掀起了學術風潮。但是,數位人文在這些地區的學界其實絕非新事物。自一九八○年代以來,三地都有學者處理數位科技和人文學術碰撞,而產生的新學術議題。此等努力之學術意義,不只於電子化和數位資料(又稱「數據」,以下直接以「資料」名之)的積累,但卻長久沒有被放進「數位人文」(digital humanities)的學術範式來看待;自一九八○年代至該範式在二○○九年前後出現後,逐漸變得流行,三地和世界數位人文學術之間的相互影響和交流,也未見有學者進行專門的檢討。有鑑於此,本文將採取比過去數位人文研究更長時段的眼光,務求從學術史角度考察數位人文的這段「史前史」(prehistory),亦即一九八○年代至二○○九年的時段。本文提出,當下華文世界的數位人文研究風潮絕非憑空而生,近來數位技術雖已遠比上述階段發達,但數位人文史前時期的探索實際上產生了一種路徑依賴(path dependence),基本決定了當前數位人文研究的取向,是一段重要的數位研究學術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