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近一、二十年建築的發展處在一個極端曖昧不明的狀態,看似百花齊放的建築語言,其實裡面擲棄掉不少對建築或都市該有的文化思考,無論是來自與傳統或地方文化的對話,乃至對「技術」本質性的思考,更別談進一步對社會的責任。這個問題困擾作者許久,直至2006年起開始細膩爬梳台灣戰後第一代建築師王大閎與他同一代人的作品,才有機會回溯台灣現代建築的發展歷程,發現上個世紀1950到1970年代台灣戰後第一波自主性的現代建築思考,裡面已累積不少經驗。但令人驚訝的是,在1970、1980年代那一代接受台灣建築教育,如今活躍在檯面上的建築師,竟然沒有繼承自上一代該有的文化經驗,而是重新出發,從零開始|這種斷裂引起我極大的興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