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1037─1101)身為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其筆下提到「牡丹」的作品就有將近二十八首,然而「牡丹」在這些詩中其實各具意義,無論是反映社會風俗層面,舉凡觀賞、插戴、饋贈、食用、摹繪,抑或抽象的抒情精神層面,比如憐憫、高節、寄託、感發、意內言外,都能分作不同涵義來體悟之。是以筆者將透過這些詩作的寫作手法與背景,分析其「牡丹」之特色如何殊異,尤其重點將著重在「意內言外」的部分。所謂「意內言外」者,便是表面觀之無法理解其內涵,須細細品味才有辦法得其弦外之音,而這種象徵手法,正是蘇軾文學造詣的最精華之處。蘇軾認為文學當「有為而作」,且須「中當世之過」,因此從他這類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反映民生、關心社會、諷刺時政的文學觀念,正是《詩經》所謂「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的經世致用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