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台上的舞者停止踴動,台下的觀眾能看到什麼?是否,舞蹈一定要有技術展現?還是,日常生活動作也可以是舞蹈?能舞的社會學家徐瑋瑩,用碧娜鮑許(Pina Bausch)傳承的舞蹈劇場為例子,讓大家知道,不須華麗的炫技,觀眾反而能看到更多。幾百年來芭蕾一直都是歐美舞蹈傳統中,最重要的主角。類似古典音樂,這兩種藝術形式都是在精準中找到微隙來表現自己。而芭蕾對一致性的嚴苛要求,舞者可說是戴著枷鎖走鋼索,還要走得大氣、優雅、華麗。到了廿世紀初,美國舞者伊莎多拉鄧肯(Isadora Duncan)脫掉舞鞋、舞衣,穿著希臘式寬鬆長袍,自在地表現自我,解開了芭蕾的束縛,算是現代舞的濫觴。真正的革命一擊是在1913年五月29日,史特拉汶斯基作曲的《春之祭》(Le Sacre du Printemps)首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