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埋的,是曾經嘗試過政治, 萬分痛恨政治的一個農村的兒子-徐復觀」1。這是徐復觀先生自擬的墓銘,裡頭有對大地的眷戀,但更多的是身處大時代的無奈與遺憾。在由太虛中來到歸返天地的七十九年間,除了「學術」之外,徐先生很認真地看待「政治」。從少年的習政,到中年的參政,至於晚年的論政,始終如一。即使在論「學術」之際,他仍不忘以「微言」的形式,表達對時政的抗議。《學術與政治之間》中,多篇關於先秦儒家政治問題的討論,既是當代儒者對前輩的懷想,更隱喻著對所在世的深省。至於《兩漢思想史》裡,憤疾於漢代專制政體之烈且毒,以古諷今的意圖,更是昭然若顯。揣擬徐先生看著「政治」的複雜心情,並非難事。畢竟作為一個以孔孟為極的儒者,在面對社會問題時,可以冷靜,卻無法冷漠。「萬分痛恨」背後,恐怕更帶著「十萬分期許」。徐先生或許想過,當「政治」在制度中得以理性化的某日,他所掛念的大地與農民,無須再期待不世出的聖君賢相「大德敦化」,而躋登〈禮運〉描繪的「大同世界」時,儒者們幾千年的鄉愁,可以不再是永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