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之性純善而無惡?那麼人類的罪惡從何而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北宋理學家張載首先提出「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的哲學命題。天地之性是原始的、理想的人性,也就是「太虛之性」;氣質之性是實際的人性,因為稟氣不齊,善惡混合,其中有「湛一,氣之本」,又有「攻取,氣之欲」,氣質之性的偏差便是惡的根源,因為它不夠純粹,所以不是理想的人性。人應該努力變化不純及偏差的氣質之性,以恢復本有的天地之性,變化氣質的工夫一言以蔽之曰學,目標是如天:「必學至於如天則能成性。」變化氣質等於復性,人的天職是在有生之年不止息的追求「與天為一」,這種終極關懷如同虔誠的宗教信仰。本文嘗試貫通原典,以要言不繁的方式及現代人的立場,檢討「變化氣質說」的核心問題,指出張載的思想既有精彩之處,也有理論的局限。 |